我一直有一个梦想——让杭州成为一座心灵温暖的城市。1999年,时任杭七院院长的我,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关于“重视市民心理卫生”的提案。没曾想这份提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及回应,决定成立杭州市心理卫生工作办公室,并挂靠在我们杭七院。那一刻,我知道,我们正站在一个心理卫生工作全新的起点上。
那年的12月,我们与浙江省级机关幼儿园合作,建立了儿童心理辅导中心,看着那些孩子们在专业的辅导下渐渐绽放笑容,我深感欣慰。同时,我们还与中国人民解放军83012部队签订了军民共建协议,成立了“军人辅导站”,并与浙江省第二女子监狱、杭州市西郊监狱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对特殊人群进行心理辅导。每一次的合作,都让我更加坚信,心理卫生工作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至关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工作逐渐覆盖了杭州市所辖的七个区,各个社区、居委会都建立了心理卫生服务点,惠及了180余万人口。不仅仅是普通市民,市、区(县)机关的公务员、教育系统的师生、武警系统的官兵等各个行业的人群,也都开始或已经接受了心理卫生知识的学习和培训。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卫生的重要性,我们利用世界卫生日、世界精神卫生日等节日,在各大媒体上开展心理卫生知识的专题宣传。2004年5月25日,我们成功成立了“杭州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这是中国继北京之后的第二个危机干预中心,那一刻,我为自己是杭州心理卫生工作的一员而自豪。
我们的工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杭州模式”,这一模式不仅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还在全国第二次精神卫生工作会议、全国心理卫生第三届学术大会等国际性会议上作为先进典型进行交流。在2001年的全国心理卫生第三届学术大会上,我们的“杭州模式”更是被同行誉为典范,并向全国推广。
那些年,我们承办了全国精神分裂症学术会、全国第五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年会等多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和培训班,每一次的承办,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2001年,我带队到北京参加了第三届泛亚太地区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并在大会上作了专题发言,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杭州模式”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走了很远。2004年,我和同事们因为在精神分裂症回归社会方面的杰出贡献,被中华精神科学会授予了“2003年度精神分裂症回归社会杰出贡献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整个团队、对杭州心理卫生工作的肯定。
如今,当我走在杭州的街头巷尾,看到那些曾经接受过我们帮助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知道,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将继续为杭州的心理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座城市成为一座真正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