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您的位置: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清明时节祭祀忙,深陷哀伤如何让自己阳光起来?杭七专家这样建议……

来源:每日商报点击量:1684发布日期:2022年04月06日 16:15:12

     清明节到了,这是一个“纪念逝者”的节日,不由地让人想到离别和哀伤,心情难免沉重。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当下,负性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原有的生活节奏被打乱,不快和压抑的氛围时常蔓延,长此以往对身心都会有不利影响,还会影响周边的亲朋好友。

    

在特殊时期,如何及时纾解哀伤情绪,调节低落心情,让自己阳光起来?对此,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抑郁障碍科主任谭忠林为大家指点迷津。


走不出丧母之痛

与亲哥哥心生罅隙


四年来,29岁的邵女士始终走不出丧母之痛,她与父亲守着家中的一事一物,吃饭也要摆上三双碗筷,父亲时常望着饭碗发呆。“好像母亲还在一样,但现实却是我怎么呼喊她都没回应。”在清明节快要来临之前,她思念的心思日盛,日日哭泣,夜夜难眠,在朋友的劝说下来到了谭忠林博士的门诊。


邵女士的母亲从被查出癌症到手术治疗再到去世,只有一个月时间。这一个月的巨变对全家的打击很大,不仅失去了位至亲,她还时常会在悔恨中,“如果不手术,或许母亲能少受点苦,也或许能留得更久些,我能弥补些许遗憾。”坐在谭忠林的对面述说着过去,她还带着些许愤怒,“我的哥哥,好像很容易走出来,我觉得他对待亲情很冷漠,更是对一个家庭的背叛。”


即将清明节了,邵女士和父亲早早就准备好去祭拜物品,但哥哥因为疫情的原因打算推迟祭拜,而且认为已经是第三年了,可以稍微放下悲伤和思念,全家人向前看一看。以前兄妹之间就因为对母亲怀念的问题有很大矛盾,因为哥哥的这个决定邵女士更是火冒三丈,打骂他冷血薄情,还摔了兄妹的合影,吵闹哭泣不休,哥哥只好回到自己的家,与她避而不见。


邵女士情绪不稳定由来已久,这几年一直是患得患失,工作上注意力不集中,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她认为人总有一天会死的,这样活着的人太痛苦了,也时常怀疑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


6个月未能走出

提防持续哀伤带来的伤害


在谭忠林的门诊,邵女士完成了各项检查和化验,排除了躯体疾病,而在做情绪方面疾病分析的时候,明显发现抑郁和强迫的分数高出许多,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后诊断为复发性抑郁症,谭忠林分析导致邵女士如此情况的就是母亲去世带来的打击,这一负性事件带来的哀伤情绪。


谭忠林指出,哀伤是一种复杂的情感。在心理学上,它有明确的定义。


哀伤是指任何人在失去所爱的对象(主要指亲人)时所面临的境况,这境况既是一个状态,也是一个过程,其中包括了悲伤(Grief)与哀悼(Mourning)反应。悲伤主要指内部的心理精神反应,包括麻木、否认、痛苦感等;哀悼主要指哀伤在外部、社交场合时的行为表现,包括习俗及仪式。“清明节等纪念去世亲人的节日,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来哀悼亲人,表达思念亲人的哀伤情绪。”


不仅亲人离世,其他经由丧失而来的悲伤和哀悼,都是生而为人不得不面对的,所经历的哀伤阶段都有类似。

谭忠林介绍,正常悲伤的心理过程区分为三大阶段:回避阶段(震惊与逃避)、面对阶段(面对与瓦解)和适应阶段(接纳与重整)。


如果是普通的哀伤反应,会逐渐接受丧失,能够保持基本的每日生活,而复杂的哀伤则是创伤性或延长性的悲伤障碍,是一种非正常悲伤过程的结果,是在亲人死亡后“丧亲者”出现的分离痛苦,伴随认知、情绪、行为问题。这种哀伤会延长沮丧时间,新增恐惧感,轻视健康,对亲人已死亡的事实否认和回避,甚至有暗示有自杀倾向。


“从临床上来看,我们对丧亲者会首先区别是正常哀伤还是延迟哀伤,如果丧失过去6个月还没有走出来,那就要考虑是延迟哀伤,要防止出现情绪和躯体障碍。”谭忠林介绍,这种哀伤既有恐惧和焦虑,也会有悲伤和某种“温暖”,这种感受的共振很容易让他们患上情绪障碍,表现也很复杂,哀伤、自责、焦虑、愤怒等各种情绪交织。


面对哀伤

我们要保有对情感的掌控力


既然失去带来的哀伤在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那我们应该如何正视失去呢?谭忠林认为,悲伤和精神痛苦是一种心理功能,是人都会有,有时不可避免,但并非不能调节。


以丧失亲人为代表的哀伤是我们一生中肯定会经历的。200年以前,每2个儿童中有1个会在10岁前死亡,人均期望寿命是47岁,父母中有一方会在子女长大成人之前离开,从古至今,丧失对个人和家庭的平衡造成重大的冲击,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病态的反应,比如某种形式的身心症状或心理不适;逝者影像反复出现,挥之不去;对逝者或者死亡当时发生时的情境感到愧疚;敌意反应;失去遭遇丧失前的生活功能;发展出逝者曾有的行为特质。


其实,对失去的人保持着强烈需要建立连接心理的丧失者,内心是有着强烈的爱的,因为爱而无法接受失去的事实,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关怀。“尤其是在急性的哀伤期,这些表现都是正常的,可是如果长期持续哀伤情绪,会对个体的生活功能和健康状况产生损害,需要积极地求助和治疗。”他建议,如果身边的人有持续的哀伤情绪,并向我们求助,我们应该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与求助者交流,告诉求助者他们绝不是无助的受害者,他们有能力治愈自己,有能力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这样求助者也就会重返以前的社会、身体、情感和精神方面的功能水平。


同时,我们要鼓励他们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及对死者的回忆,帮助他们发现、接受和表达悲哀过程中各种复杂情感是很重要的。


谭忠林建议,面对哀伤的人,我们应该避免“痛苦和悲伤都是自找的”的想法和做法。“好像手被割了,钉子扎脚了,肯定会疼痛,哪怕痛感不一样。”他认为,“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痛苦同与之相反的和相应的快乐相比,是一种更加具有刺激性的感觉,所以人的精神痛苦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谭忠林也提醒,虽然完整的人生是伴随痛苦的,想要避免那就是脱离现实。然而哀伤像空气,会充满所有能充满的空间,它不一定能被消除,但关注点可以转移,同时我们要保有对情感的掌控力。他表示,在哀伤之后,我们需要有工作,有亲密关系,有向前的生活,尽全力避免遭遇负性事件之后,过上被哀伤所“绑架”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