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您的位置: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

公共场合不自在、人多不敢说话...杭七专家说:别把社交恐惧症和内向画等号!

点击量:7495发布日期:2020年08月03日 08:10:00

小雨(化名)从小就是一个性格腼腆的女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越来越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不愿结交朋友。


大学四年的时间里,她只认识一位室友,和其他人几乎不交流,上课也总是坐在角落里,不参加任何课余活动,班上的同学们都觉得小雨“没什么存在感”。


实际上,小雨和家人沟通还可以,只是和陌生人接触时会出现面红耳赤、头冒虚汗、手脚发抖等症状,家人便带她来到医院就诊。


经诊断,小雨患有社交恐惧症,需进行认知行为治疗,来缓解其焦虑感。

遗传因素和社会因素是重要病因


“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焦虑障碍的一个重要亚型。”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身障碍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余正和介绍,社交恐惧症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交情境中,由于担心别人负面评价,而产生过度担心与恐惧,害怕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难堪的境况,因而尽力回避。


临床中发现,社交恐惧症多在青春期起病,平均患病年龄为13岁,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遗传因素是社交恐惧症的发病原因之一。余医师指出,社交焦虑障碍的一级亲属罹患社交焦虑障碍或其他焦虑障碍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6倍。有此类疾病家族史的人,条件反射、观察性学习(如通过观察父母来学习)、自主神经高度兴奋等因素可能影响社交焦虑障碍的易感性。


对于没有疾病家族史的社交恐惧症患者,很可能是后天习得性影响,即社会心理因素。比如,父母婚姻冲突、父母过分保护或遗弃、儿童期虐待、儿童期缺乏与成人的亲近关系、儿童期经常搬迁、学习成绩落后等。


 社交恐惧症可看作“社会退缩”

“可以把社交恐惧症看作是患者以一种回避和退缩的姿态来缓解其焦虑的结果。当然,有些人也会带着畏惧和痛苦去忍受。”因为害怕在人前出丑或难堪而尽力回避各种社交场合是“社会退缩”,比如害怕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甚至长期脱离社会生活,无法工作等。


很多人也许把性格内敛和社交恐惧症画等号,实则不然。就独处这件事情而言,腼腆内向的人会觉得这样很舒服;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而言,却是减轻内心焦虑的“药方”。


腼腆、害羞是常见的人格特质,本身并不是病理性。社交恐惧症患者还存在一些临床症状,具体表现为脸红、震颤、心悸、出汗、口干等焦虑症状,同时,还伴有对自己的表现评价过低、对他人负性评价的害怕、缺乏自信、自卑、很差的社交技能以及可以观察到的焦虑特征(明显的手震颤、颤抖的声音)等伴发症状。患者能认识到这种反应是不合理的,但不能控制。


很多患者和小雨一样,对待家人和熟人如常,但无法和陌生人交往;有些更严重者会对任何社交场合、所有人都感到紧张。


“人们或多或少都有社交恐惧症,多数患者只对少数社交情境或当众演讲和表演感到恐惧,焦虑症状只在担心会遇到害怕的社交场合或进入特定的情境时才会出现。”余医师举了一个例子:课堂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很多同学都知道答案,但举手的人却寥寥无几,大部分人的心里可能是怕自己回答错误出丑,也可能是不愿意在公开场合说话交流,这都可以归结为轻度社交恐惧症。


害怕、焦虑、回避的状态持续半年要求医


社交恐惧症常同时伴有其他精神障碍,最常见的共病是情感障碍(41.4%),其次为其他焦虑障碍(56.9%)和物质滥用(39.6%),少年患社交恐惧症后更可能共患抑郁症,易引起学习困难、逃学和其他行为问题以及酒精和其他物质滥用。


因此,正确的认知并及时地治疗社交恐惧症至关重要。余医师提醒,如果因害怕或焦虑而选择回避退缩,且这种状态持续至少6个月,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就要到医院的心理科及时就诊。


心理治疗是当下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通常采取认知行为疗法来纠正患者不合理的认知信念,改变认知,减轻或缓解患者的焦虑;暴露治疗是接触触发患者焦虑的刺激因素,让其认识到预期的负性结果并没有发生,从而减轻其焦虑;社交技能训练和团体治疗包括团体暴露治疗、认知重建、家庭作业等内容。


为了保证更好的疗效,在患者接受心理治疗的同时,还可以联合药物治疗,通常采用抗抑郁药、苯二氮卓类药物和抗惊厥类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