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您的位置: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

2007年度我院优秀科研成果回顾

点击量:3326发布日期:2008年02月15日 23:11:14

    项目一:“精神创伤性记忆的心理学特征和脑功能研究”获得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二等奖。

    该项目由副主任医师陈树林博士主持完成,项目组成员还包括唐文新、李凌江和汪永光。
成果简介:本项成果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损害的脑结构功能机制,勾画精神创伤性记忆的心理学特征和脑功能机制。从PTSD患者的记忆损害入手,运用现代的脑影像技术和认知心理学技术,来探讨创伤性记忆障碍的心理学和脑功能特点。PTSD患者左侧海马、左侧前扣带回和双侧岛叶的灰质密度有结构形态学的损害,前额叶、左侧海马、双侧海马旁回、右侧扣带回、双侧岛叶等区域的心理活动损害也很明显。

    创新亮点:本研究采用心理学、精神病学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系统研究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症状评估、火灾事故对受灾人群的心理影响,以及PTSD患者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损害的脑结构功能机制,在方法学上进行了创新。通过研究,课题组做出推论:海马和岛叶、前额叶(包括前扣带回)的病理学损害(形态学和功能)导致PTSD患者陈述性记忆受损;也是由于前额叶的损害,导致前额叶对杏仁核的抑制作用减弱,进而使杏仁核的活动病理性增强,导致PTSD患者的痛苦记忆不断闯入(非陈述性记忆损害),难以抑制;后扣带回的情绪和视觉空间加工作用代偿性增加,导致PTSD的警觉性增高,敏感,症状容易唤起。其中PTSD患者岛叶形态学和功能的损害为国内外首次发现。

    临床应用意义: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精神创伤对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治疗精神创伤所致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社会效益:1、对以前研究所作推论(海马、杏仁核和前额叶)提供了支持的证据,而且进一步发现PTSD的损害不仅仅涉及前额叶、杏仁核、海马,而是与整个边缘系统有关,包括前额叶、海马、海马旁回、杏仁核、扣带回及边缘旁系统(如岛叶)都有密切相关,后者的发现未见国内外有相关报道。提示PTSD的脑损害可能涉及整个与认知、情绪、记忆有关的脑区和环路。2、方法学上采用灰质密度分析方法,可以更为全面地探讨PTSD的脑结构损害。海马在PTSD记忆损害的神经环路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是全部,如果只关注海马就会漏掉其他脑区。既往采取的体积测量的方法不一定完全准确,创伤所造成的脑损害可能需要较长时间才会出现结构体积的改变。VBM分析方法可以更早地反映出脑结构形态学的变化。3、本项研究有助于了解精神创伤对人体的影响,尤其对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同时为治疗精神创伤所致疾病提供了靶目标。

 

    项目二:“抑郁症5-羟色胺转运体基因和松果体素日节律与治疗效果的研究”获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三等奖,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该项目由副主任医师谭忠林博士主持承担完成,项目组成员还包括赵国秋、陶明、韩耀静、周国岭和刘际。

    成果简介:抑郁症是一种以情绪低落、精力减退、兴趣丧失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抑郁症不仅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也给社会带来沉重负担。2000年整个疾病负担分析显示单相抑郁在所有疾病负担中排列第四,在15-44岁年龄段的疾病负担中抑郁症位居第二。对抑郁症发病机理的研究,寻找抑郁症疗效预测的生物学指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项成果在这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有如下发现:(1)重性抑郁病人唾液5-羟色胺存在明显昼夜节律,这种节律在服药前或服用氟西汀后都一样存在。(2)抑郁病人唾液松果体素昼夜节律与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正常人相比没有明显差异。(3)服药前后唾液5-羟色胺昼夜节律振幅的差及唾液松果体素振幅的差与治疗效果存在正相关。这种相关是否在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后仍然存在有待进一步研究。
    创新亮点:本课题通过多点取样,用多谐波余弦模型来拟合获得数据,从昼夜节律角度研究抑郁病人的松果体素和5-羟色胺在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的变化。
    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5-羟色胺和松果体素昼夜节律在抑郁症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结合其他药物的同类研究,对重性抑郁病人的个体化治疗有一定指导作用。

 

    项目三:“中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干预研究”获得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该项目由赵国秋主任主持完成,项目组成员还包括傅素芬、王义强、刘 健、唐光政、沈建平和陈凤明。
    项目简介:本项目于2004年杭州市科技局立项,(1)是通过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得出较为科学的关于我市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探讨其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2)针对小学生群体进行“学校生活技能”培训干预及追踪研究;针对中学生开展考试焦虑的试点性干预研究,进而探索一套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及心理行为问题的有效干预手段,以便在教育实践工作中进行推广使用,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创新亮点:1、本研究的流行病学取样工作设计合理,样本量较大,共取样3019名中小学生,其代表性较好,得出了较为科学的关于我市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情况和儿童行为问题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并对相关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居住地、家庭结构、父母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发现了这些因素的影响特点,为针对性的开展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了较好的依据。2、本研究首次在我市针对小学生的行为问题进行了学校生活技能的干预工作,并编制了《小学生生活技能培训手册》,采用对照研究方法,抽取了1056名小学生,进行干预研究,并追踪了一年,取得了显著效果,为今后在我市小学生中开展生活技能的训练工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3、本研究针对中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进行了综合的心理干预训练,采用对照研究方法,验证了综合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应用价值和效益:1、中小学心理行为问题得到市教委、学校及家长的重视,已开展有关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辅导及大型讲座活动,到目前为止,课题相关人员在学校开展活动约十余场次,有利的推动了本研究成果的转化,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的认识和识别。2、本课题针对小学生的生活技能培训课程在上城区、西湖区部分小学进行试点,得到区教委和学校师生的好评,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情绪问题得到改善,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行为问题的发生,收到良好效果。3、针对中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进行了认知-行为的干预训练,可以有效的降低学生的考试焦虑水平,提高积极的应对方式和应试能力。